獨家揭露投信炒股》金管會大開殺戒? 「盈正案」讓投信圈人心惶..
· 撰文 / 劉俞青 出處 / 今周刊773期 2011/10/12
近期有一檔股票引發國內投信圈人心惶惶,市場傳言金管會證期局即將出重手,因為有投信法人利用操作基金的職務之便,中飽私囊,恐怕有五到六名明星級基金經理人遭停牌處分。這可能是國內投信界有史以來最嚴厲的懲處,而引爆事件的個股就是「盈正豫順」。
股市就像大海,海裡有暗流、吃人的鯊魚,還有突如其來的瘋狗浪,狠狠一口就會把投資人吞噬。
如果大家不健忘,應該都還記得去年此時,一檔唐鋒股票在投顧老師「古董張」全力喊多之下,不到半年的時間,股價從二十元漲到二九九元,然後又在半年時間,股價重回原點二十元,但投資人呢?恐怕早就在暴起暴落的股海裡滅頂了。
資本市場不斷用一次又一次的教訓提醒投資人:所有的炒作都只是一時,只有基本面的支撐才是王道。
去年以來,又有一檔股票在股海裡掀起驚濤駭浪,在近期國內投信圈引發一股山雨欲來的凝重氣氛,人人自危。市場傳言主管機關的調查已經到最後階段,隨時準備出重手,甚至直指有明星級基金經理人可能因此被處以「停牌五年」的處分。如果傳言成真,恐怕將是台灣投信史上最嚴厲的一次懲戒,而引發這個恐怖氣氛的個股,就是「盈正豫順」。
在外籌碼一半都在投信手上
盈正上櫃後不到兩個月股價腰斬
盈正去年九月九日從興櫃轉上櫃,是一家股本只有四.五億元的小型公司,當時掛牌價是每股一八五元,掛牌第一天的收盤價就直衝上五○五元。五個交易日之後,九月十五日就創下了歷史天價五六二元,當天,盈正的成交量才七○六張,但光是投信法人就大幅買超二一一張,占成交量三成,當天所有投信加起來,共持有盈正二一二三張,占盈正持股四.七%;如果以這次公開承銷共三七三三張計算,等於流通在外超過一半的籌碼都在投信手上,顯然來自投信的買單,是促成盈正這波「五百元行情」的要角。
更奇特的是,盈正並沒有像一般新掛牌公司一樣,在掛牌前舉辦法人說明會,說明未來產業趨勢,對外界而言,盈正像蒙上一層神祕面紗;反而是在盈正掛牌之後,股價還在五百多元的高檔盤桓之際,當時的董事長陳友安(陳友安在今年六月股東會後離職)與總經理許文,透過媒體發表對去年下半年,甚至是今年全年一片看好的展望。
許文去年九月十六日還在媒體上表示,「下半年太陽能電力轉換器出貨量將是上半年的五倍」等非常樂觀的看法,當天盈正收盤價還在每股五二三元的高檔。
這個特殊的現象,當然引發外界高度關注,但更令人驚駭的是,緊接著盈正的股價就像玩高空彈跳一樣,飛快地往下掉,到了去年九月底,股價只剩三六七元;又過了半個多月,股價只剩二六○元,已經不到高點的一半。
這個從一掛牌,股價像瘋狗浪一樣暴起暴跌的情形,立刻引發金管會介入調查,市場傳言四起。
由於投信法人的買盤在這波行情中扮演要角,立刻成為調查的重點。去年十月二十日前後,金管會私下約談了好幾位基金經理人與代操操盤人,據了解,其中甚至包括好幾名得獎無數的明星級基金經理人,金管會罕見的大動作,立刻引發投信圈譁然。
有一說是,有基金經理人在盈正還在興櫃時,即透過私人相關帳戶先行購買,等到一轉上櫃,立刻以五百多元高價倒給基金承接,股價隨即快速崩跌,倒楣的,當然是基金投資人。也有另一說法指稱,好幾位基金經理人透過管道,從承銷商以承銷價一八五元,輾轉拿到不少「份額」,上櫃後配合股價拉抬,隨即在市場上高價賣出,迅速獲利落袋為安。
基金經理人私下購買
上櫃前大買、上櫃後高價賣 中飽私囊
但基金經理人手捧投資人的血汗錢,應該誠惶誠恐、謹守分際才對,如果真有經理人不遵守職業道德,還把基金拿來作為自己賺取報酬的工具,不但嚴重瀆職,連帶賠上了整個投信產業的信譽,甚至可能觸犯背信罪。
根據現行法令規定,如果基金經理人或操盤人利用自己職務之便,配合公司派炒作或拉抬,致使基金投資人權益受損,能違反背信罪,最高可處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然而,主管機關隨之而來的大動作,等於已經間接證實「盈正案」情節重大。
首先是櫃買中心隨即在去年十月二十九日 ,對承銷商富邦證祭出記點五點的「重懲」,處分理由是「評估報告或相關資料有缺失」,這也是去年一整年櫃買中心唯一對證券商祭出懲罰條款。
緊接著,金管會接棒出手。今年三月,金管會接連對德盛安聯、ING安泰等投信,以「投資分析報告未具體敘明估算營收、買進價格之計算依據、合理基礎及根據」為由,做出處分,裁處書中雖未載明是哪一檔股票,但知情人士都直指,「就是盈正沒錯」。
但據某位投信董事長指稱,截至目前為止,證期局只是針對已經「單純清楚」的部分先罰,但「案情更為複雜的部分,後續還將有更具體的處分」。
此外,金管會立刻下令全面重新檢討承銷制度,並且迅速做出決議,包括第一、未來新掛牌承銷價格不得低於興櫃價格的七成;第二、承銷商的配銷分配中,應該提高公開抽籤比率;第三、過去只要兩家承銷商推薦就可登錄興櫃的制度,也要重新檢討。而這個因盈正案而起的承銷制度修正,也被外界稱為「盈正條款」。
不過,金管會最終的懲處還沒有正式下達,這也是近日投信圈人心惶惶的主因。
配合公司派拉抬股價
許多經理人開名車、住豪宅生活優渥
據了解,經過將近一年來的徹查,金管會已經清查完畢所有相關人二親等內的帳戶,以確定有無進出股票,以及可疑的資金流向。這次可能有五到六名的基金經理人或操盤人將被重懲,其中可能包括一名外資投信的投資長、有兩名曾是國內基金獎的得主,操盤經驗都十分豐富,知名度也很高,因此在投信圈傳得沸沸揚揚。
而這幾位被市場點名的經理人,之前也都已經被金管會約談過,因此自己都心知肚明,其中已知至少有三名陸續在上半年和近日內離職,以免牽連公司。
不僅如此,投信圈傳言更甚,言之鑿鑿有一名已經離職的明星基金經理人,就住在台北市信義路上、大安森林公園對面的豪宅「勤美璞真」,兩戶打通成一戶,市價超過三億元;還有傳言有名住在知名豪宅「帝寶」,儘管這些建案的所有權人名單上,都未顯示這些經理人的名字,但許多基金經理人私底下生活優渥,住豪宅、出入名車,在投信圈裡面早就已經不是新聞。
利益分配不均東窗事發
「誰要先下車?」對人性是大考驗
上櫃前大買、上櫃後高價賣 中飽私囊
但基金經理人手捧投資人的血汗錢,應該誠惶誠恐、謹守分際才對,如果真有經理人不遵守職業道德,還把基金拿來作為自己賺取報酬的工具,不但嚴重瀆職,連帶賠上了整個投信產業的信譽,甚至可能觸犯背信罪。
根據現行法令規定,如果基金經理人或操盤人利用自己職務之便,配合公司派炒作或拉抬,致使基金投資人權益受損,能違反背信罪,最高可處以五年以下有期徒刑。
然而,主管機關隨之而來的大動作,等於已經間接證實「盈正案」情節重大。
首先是櫃買中心隨即在去年
緊接著,金管會接棒出手。今年三月,金管會接連對德盛安聯、ING安泰等投信,以「投資分析報告未具體敘明估算營收、買進價格之計算依據、合理基礎及根據」為由,做出處分,裁處書中雖未載明是哪一檔股票,但知情人士都直指,「就是盈正沒錯」。
但據某位投信董事長指稱,截至目前為止,證期局只是針對已經「單純清楚」的部分先罰,但「案情更為複雜的部分,後續還將有更具體的處分」。
此外,金管會立刻下令全面重新檢討承銷制度,並且迅速做出決議,包括第一、未來新掛牌承銷價格不得低於興櫃價格的七成;第二、承銷商的配銷分配中,應該提高公開抽籤比率;第三、過去只要兩家承銷商推薦就可登錄興櫃的制度,也要重新檢討。而這個因盈正案而起的承銷制度修正,也被外界稱為「盈正條款」。
不過,金管會最終的懲處還沒有正式下達,這也是近日投信圈人心惶惶的主因。
配合公司派拉抬股價
許多經理人開名車、住豪宅生活優渥
據了解,經過將近一年來的徹查,金管會已經清查完畢所有相關人二親等內的帳戶,以確定有無進出股票,以及可疑的資金流向。這次可能有五到六名的基金經理人或操盤人將被重懲,其中可能包括一名外資投信的投資長、有兩名曾是國內基金獎的得主,操盤經驗都十分豐富,知名度也很高,因此在投信圈傳得沸沸揚揚。
而這幾位被市場點名的經理人,之前也都已經被金管會約談過,因此自己都心知肚明,其中已知至少有三名陸續在上半年和近日內離職,以免牽連公司。
不僅如此,投信圈傳言更甚,言之鑿鑿有一名已經離職的明星基金經理人,就住在台北市信義路上、大安森林公園對面的豪宅「勤美璞真」,兩戶打通成一戶,市價超過三億元;還有傳言有名住在知名豪宅「帝寶」,儘管這些建案的所有權人名單上,都未顯示這些經理人的名字,但許多基金經理人私底下生活優渥,住豪宅、出入名車,在投信圈裡面早就已經不是新聞。
利益分配不均東窗事發
「誰要先下車?」對人性是大考驗
這次「盈正案」的手法,與早些年盛行的「投信認養」手法幾無二致;尤其在二○○二年前後,許多小型電子股紛紛掛牌,由於股本小,籌碼穩定,容易被有心人士看上炒作,當時就有許多投信法人搭上順風車。最常見的就是基金經理人和公司派結合,收取回扣,再利用基金進場拉抬股價,公司則發布利多消息配合,讓大股東趁機出貨,當時甚至有喊出回扣的行情約為交易金額的七%到一○%,行徑非常惡劣。
而這種「結盟」最後會暴光,通常都是最後的利益分配不均導致。市場人士說,「誰要先下車?」往往是整樁合作案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。
因為人人都想先行獲利了結,因此下車時點以及先後順序,正是人性的嚴厲考驗,稍有不慎,就會因為利益問題導致破局。
但過去這種「認養」手法,如今也跟著與時俱進,有心人不再只挑小型公司或全然不顧公司是否真的有業績進帳。以這次盈正為例,公司並非毫無基本面,因此當有心人士趁勢不斷發布前景美好的看法,甚至出具報告,更容易得到市場認同;但由於過度操作,股價太過暴起暴落,才引來主管機關與外界的高度關注,進而採取嚴懲行動。
對此,金管會證期局局長李啟賢表示,整樁案件仍在證期局與檢查局連手嚴密調查中,調查過程無可奉告,等到確定之後,就會對外公開並執行處分。
「盈正案」並非第一樁投信基金經理人為了自身利益,罔顧基金投資人權益的案子,但如果主管機關不嚴格把關,祭出嚴厲處分,恐怕也很難是最後一樁。
在近期的全球股災中,投資人除了承受股價下跌的風險,還要承受經理人的道德風險,真叫人情何以堪!
而這種「結盟」最後會暴光,通常都是最後的利益分配不均導致。市場人士說,「誰要先下車?」往往是整樁合作案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。
因為人人都想先行獲利了結,因此下車時點以及先後順序,正是人性的嚴厲考驗,稍有不慎,就會因為利益問題導致破局。
但過去這種「認養」手法,如今也跟著與時俱進,有心人不再只挑小型公司或全然不顧公司是否真的有業績進帳。以這次盈正為例,公司並非毫無基本面,因此當有心人士趁勢不斷發布前景美好的看法,甚至出具報告,更容易得到市場認同;但由於過度操作,股價太過暴起暴落,才引來主管機關與外界的高度關注,進而採取嚴懲行動。
對此,金管會證期局局長李啟賢表示,整樁案件仍在證期局與檢查局連手嚴密調查中,調查過程無可奉告,等到確定之後,就會對外公開並執行處分。
「盈正案」並非第一樁投信基金經理人為了自身利益,罔顧基金投資人權益的案子,但如果主管機關不嚴格把關,祭出嚴厲處分,恐怕也很難是最後一樁。
在近期的全球股災中,投資人除了承受股價下跌的風險,還要承受經理人的道德風險,真叫人情何以堪!
86歲日本「股票之神」的投資哲學
邱永漢 不怕小賠才能暴賺
1960年在日本周刊上推薦的潛力股,讓許多讀者賺到大錢,也讓邱永漢獲得「股神」稱號。儘管他已經86歲,仍然全世界走透透,除了自己親眼確定是否有投資的機會外,更重要的是能滿足自己旺盛的好奇心。
深藍色POLO衫、牛仔褲,簡單搭配帶點休閒風格的西裝外套,一身勁裝,神采奕奕,要不是拿出印有「邱永漢」三個字的名片,很難相信眼前這位長者就是今年已經八十六歲的「賺錢之神」。
現在在台灣提到邱永漢,多數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只有永漢日語;不過在日本,「Q桑(Q為邱之日本音)」仍然有著令人吃驚的號召力。
二○○○年三月開始,他每天撰寫大約八百字的文章刊登在個人網站上,至今累積了三千六百八十餘回。內容多談他平常的社會觀察、投資心得等,讀者有任何疑問,也可以寫信發問,這樣的「大師級諮詢服務」,讓他的粉絲不斷累積。他的投資考察團和「邱友會」每次招募成員,如果報名動作不夠快,就只好等下一次。
連續十年,將近三千七百天,每天八百多字,老先生對這世界的關心與好奇沒有停過。停不下來的行動力,加上沒完沒了的好奇心,大抵就是邱永漢成為「賺錢之神」的兩大要素。「我一年大約會有一百八十場演講,要搭一百二十次飛機。另外,每年平均還會展開五種新事業。」他說。
事實上,在贏得「股票之神」、「賺錢之神」等稱號之前,邱永漢最初是以作家的身分在日本聲名大譟。一九五五年,邱永漢以小說《香港》拿到第三十四屆直木賞(日本獎勵大眾作品的文學獎),是第一位拿到這個獎的外國人。
邱永漢出生在台南市,父親是台灣人,母親是日本人。就讀於台北高等學校的時候他就熱中文學,還發行《月來香》雜誌,之後考進東京帝國大學(現東京大學)經濟系,並繼續攻讀研究所。
一九四六年,邱永漢回到台灣,進入華南銀行任職。隔年台灣發生二二八事件,邱永漢寫信向聯合國陳情,認為台灣的未來必須以公民投票決定,不過他認為這件事一旦曝光,必定性命不保,因此帶著一千美元逃到香港。
雖然當時的一千美元不是太小的數目,不過這筆錢就是他的全部財產,不願「坐吃山空」的念頭,讓邱永漢激發出「賺錢之神」的潛力。
戰後的日本物資缺乏,腦筋動得快的邱永漢,發現用郵寄小包的方式出口雜貨到日本,有不錯的利潤;這個「找出當地缺的東西,就能找到商機」的作法,讓他賺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,回頭來看,這個經驗也成為他日後進行投資的基本準則。
五四年,邱永漢立志當小說家而回到東京,當時他對自己說:「如果三年還沒有成就,就要改行。」下定決心後,為了達到目的,他從早到晚埋首書案,隔年就拿到直木賞。但是他認為要在日本社會受到更多注意,必須更與眾不同。
「我為了和日本作家做出區隔,特別用外國人的角度來看日本歷史、文化。而且,當時日本人不太願意談論有關錢的話題,所以我就來談。」他在五九年出版《金錢讀本》,上市後立刻再刷。六○年他在周刊上推薦的潛力股,讓許多讀者賺到大錢,於是在日本有了「股神」的封號。
到了七二年,接到台灣國民黨政府協助經濟建設的邀約,加上自己也看好台灣的前景,邱永漢在暌違二十四年後,回到台灣的土地,投資各種事業。
邱永漢對錢敏銳的嗅覺,讓他在二十年前就看好中國,九○年代開始帶各國企業家考察中國各地的城市,直到現在,還是帶著企業家在全世界追逐商機...(精采完整內文請見《今周刊》695期,各大便利商店及連鎖書店均有銷售)
■《今周刊》695期更多精采文章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